
经历过从“十年动乱”到改革开放的岁月的人们,都不会忘记“拨乱反正”那个重要的历史时期。浩劫之后,国内的群众人心惶惶,不知前路在何方?面对着积案如山和阻力重重的复杂局面,必须要还前人一个公道,才能安抚人心,完成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。所以,邓公在1978年就曾提议为彭老总平反,不料有一位中央领导坚决反对。
这位中央领导,就是协助华国锋等人铲除四人帮的汪东兴。汪东兴曾是毛主席生前十分信任的知心人,他在毛主席身边工作长达30多年的时间。因此,汪东兴终生敬佩伟人,二人的关系既可以说是师生,也可称之为好友。
转战陕北前,汪东兴因保卫中央有功,在1947年被调到中共中央机关工作。关键时候,方显英雄本色。在战争年代,到中央机关担任警卫任务,必须具备过硬的条件。不光要能力出众,更要绝对忠诚。还好这两项条件,汪东兴都可胜任,并且汪东兴十分细心,能观察到别人忽视的地方。
新中国建立后,汪东兴仍然负责中南海的警卫任务,就连毛主席出国的安全工作也交给了汪东兴。在他的领导下,中南海的安保工作非常安全。除此之外,中南海里面的每一位工作人员,都要经过汪东兴的完善调查才能进入。因此,毛主席对他十分信任,曾一度说汪东兴是要一直跟着他的,有汪东兴在,他很踏实。
国家转型之际,汪东兴以“大内总管”的身份稳定了国家局势,有不可磨灭的功劳,在军队内部也有广泛的号召力。汪东兴之所以反对为彭老总平反,主要就是源于个人情感。
我们都知道,彭老总受到不公正的对待,是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。当时,国家经济出现了严重的问题,彭老总因心直口快,不愿见到百姓受苦,就写了一封“万言书”上报给中央,希望能调整国家的经济政策,回到正常发展的轨道上。
可是彭老总的苦口婆心,被认定是故意和中央唱反调,违背党的决议。于是彭老总遭到了党内众多人士的批判,几年之后,更是被“打倒”在地。汪东兴认为,如果要为彭老总平反,岂不是推翻了之前毛主席的决定?这不单单是一起案件,更是对国家意识形态的一种挑战,不利于国家的未来。
然而,汪东兴的意见遭到了军队高层萧克将军的驳斥。萧克资历颇深,早年跟随过国民革命军,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。同时,萧克是亲手创办了新中国军事教育的学者将军,还获得过茅盾文学奖。
1978年10月,军委召开了扩大会议,讨论冤假错案的平反问题。萧克也出席了会议,作为开国上将,萧克在表决时,第一个举起了右手,赞同为彭老总平反。众人都很诧异,没想到萧克会站在彭老总这边。
为什么这么说呢?因为萧克将军和彭老总在五十年代,曾有一段不为人知的“过节”。1958年,军委召开了会议,错误地展开了一场反教条主义的斗争。其实所谓的“反教条主义”指的就是反对苏联,这次会议是由当时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彭老总主持。彭老总代表大会主席团做了总结性的发言,他将反教条主义提到两条军事路线斗争的高度。
在这次会议上,萧克是一个完全的无辜者,他当时是训练总监部部长。即便是这样一个人微言轻的角色,萧克还是受到了批判,被调离了军队。可没想到的是,彭老总事后,竟然派了自己的侄子,专门登门道歉。这件事,也让萧克明白,彭老总有不得已的苦衷,也就更加敬佩彭老总。几十年之后,萧克将军不计前嫌,赞同为彭老总平反。
原本不明真相的军内人士,都以为萧克不会主动站队,顶多当一个旁观者的角色。眼见萧克表明了自己的态度,这就给了大家信心,纷纷举起了右手。在少数服从多数的情况下,为彭老总平反的讨论顺利通过,大家也为萧克送去了掌声。
2008年10月24日,萧克将军在北京逝世,享年102岁。他的一生求真求实,不干违背良心的事情,也非常的平易近人,值得我们永远铭记!
